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歷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農歷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稱中秋,所以這是中秋節的來歷素因之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臺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 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 [中秋節的來歷詳情]
傳統中秋節賞月意義,24節氣
傳統佳節中秋節出現在我們眼前,是經過無數個朝代的洗禮才成為我們至今重要的節日的。在中秋節之際,我們有很多習俗活動和傳統食物,這些都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那么對于中秋賞月這一習俗,你了解中秋節賞月的意義是什么?中秋節為什么要賞月嗎?不知道的就來看看萬年歷小編的介紹吧。 中秋節是個古老而又傳統的節日,祭月賞月也是節日的重要習俗。相傳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 [傳統中秋節賞月意義,24節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