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艾灸事半功倍
“節氣灸”指在特定的時令節氣進行艾灸以溫壯元陽、激發經絡之氣、調動與開發機體潛能、健身防病的傳統方法。
“節氣灸”以其簡、便、驗的優勢,為我國歷代醫家及百姓沿用至今在防病保健領域占有特殊的地位。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內經》中就指出,人體臟腑、氣血隨著節氣變化,會出現周期性盛衰,如春溫,夏熱,長夏濕,秋涼,冬寒。
一年中節氣更迭,人體陽氣中有升、浮、沉、降節律。脈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人體形成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規律。
人體臟腑功能活動與自然界四時陰陽消長節律統一起來,形成五時應五臟,陰陽消長同步的有機整體。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系統,對外界的影響不僅有被動的適應能力,也有主動的調節能力。
人體的這種適應與調節能力稱之為“正氣”,它是決定疾病是否發生的內在因素,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因此,要想避免人體遭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害,就必須增強機體“正氣”。
中醫將疾病的發生過程視為一個整體,認為機體經絡氣血的變化規律若與自然四時節令之氣不能同步適應,從而造成經絡氣血紊亂并誘發疾病。
臨床上,節氣或四時的更替交接之時,是陰陽之氣變動劇烈之際,也是年老、體弱、虛衰的人群加重病情、誘發宿疾或易生新病的時期。比如夏至、冬至前后是中風、潰瘍及哮喘等高發之時。
假若能在陰陽之氣劇烈變動的時刻,應用某種簡便的方法扶助正氣,激發機體的潛在的順應能力或應變能力,則有助于防病保健。
因此,“節灸”正是體現中醫的這種“因時制宜”加強機體整體機能的有效方法。
“節氣灸”施用的目的是使培壯元陽、以扶助正氣的效果更佳,提高機體整體調節能力。
它并不僅是一種特異性的對某種疾病有單一預防作用的方法。確切地說,它更應是一種兼顧全身整體機能調節的具有廣譜性的扶正固本方法。
當機體的元陽充盛,機體的整體調節能力就會有明顯的提高,依“節令”變化而顯露的疾病端倪就會依靠機體自身的應變和抵抗能力消滅于萌芽之中。
因此,節氣艾灸可以起到防患未然、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