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熱門文章
唐代茶道思想
道,在中國有廣泛的解釋,一般是指事物的本源和發展規律。所以,飲茶亦有道,是指飲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目前人們提起日本茶道,多注意其儀式,其實,歷代茶道大家都是思想家。 唐代茶道思想,集儒、道、佛諸家精神,而基本以儒家思想為核心。陸羽本身就是小和尚出身,又與詩僧皎然、道士李季蘭為好友,但他更重視儒家的“入世”思想。 首先,唐代茶人主張以茶修德。 《茶經》開篇即云:飲茶者,應是“精行儉德之人。”這在唐人著作中得到普遍肯定。韋應物有《喜園中茶生》詩云: 性潔不可污,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佘,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詩中說,茶是性情高潔的植物,不得有半點沽污。飲茶可以滌蕩塵世間的煩惱,可見 [唐代茶道思想詳情]
日本茶道
從古至今,敬奉香茗已成為一種接待賓客的高雅形式,再加上對茶的品種、昧道,對茶具及制茶、敬茶形式的講究,使得飲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藝術。 茶道就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之一。通過品茶陶冶性情,便是茶道所追求的目的之一。此外,茶道也是促進家庭和睦、人人相親以及教育子女尊敬師長、講究禮儀、繼承民族文化的一種手段。 日本的茶道,是由中國傳入,爾后加以發展的,大約在400年前的日本戰國時代末期開始的。那時大阪蔥市大商人千利休,總結了一套完整的飲茶方法、茶室布置、禮節禮貌、交談話題等,都有一定的規格要求。千利休創造的這套飲茶方法受到當時全國統治者豐臣秀吉的贊揚和推崇,逐漸流傳全國,并形成了傳統的茶道。在日本,茶道的流派很多,目前最有名的茶道是“三千家” [日本茶道詳情]
貴族茶道的茶人是達官貴人
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我國特有的四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發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貴;雅士茶道生發于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茶道生發于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發于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貴族茶道 由貢茶而演化為貴族茶道,達官貴人、富商大賈、一豪門茶、水、火、器無不借權方和金錢 求其極,很違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權力和富有。 源于明清的潮閩工夫茶即貴族茶道,發展至今日漸大眾化。 茶雖為潔品,但當它的功能被人們所認識,被列為貢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員,再是達官貴人。"中國社會是皇權社會,皇家的好惡最能影響全社會習俗。 為了貢茶 [貴族茶道的茶人是達官貴人詳情]
茶道文化品茗 靜思人生一樂
品茗 靜思人生一樂 千百年來,茶道、茶文化顯示了一種永恒的生命力,雖斷猶續,無論中國茶藝、日本茶道、韓國茶禮,無不使接觸者感受到她的一種魁力。奧秘何在?在于人們經由茶道獲得一份真善美的陶冶。 豐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歸結為茶趣、茶德、茶禪。 茶趣即飲茶樂趣,包括物質樂趣和精神樂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飲、雅俗共賞。茶趣有雅俗之分,無高下之別。 茶德即茶之功德。陸羽同代人劉貞亮提出的“茶十德”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驅腥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生氣,以茶散悶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禪是以闡釋茶 [茶道文化品茗 靜思人生一樂詳情]
揭示中國茶道的內涵與禪語
揭示中國茶道的內涵與禪語 “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中國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養,如石蘊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禪語的引用,往往可啟悟人的慧性,幫助人們對茶道內涵的理解,并從中得到悟道的無窮樂趣。 一、無 “無”是歷史上禪僧常書寫的一個字,也是茶室中常掛的墨寶。“無”不是世俗所說的“無”,而是超越了世俗認為的“有”、“無”之上的“無”,是佛教的世界觀的反映。講到“無”,不能不提起五祖傳道的典故。禪宗五祖弘忍在將傳授衣缽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門人,要他們各自寫出對佛法的了悟心得,誰寫得最好就把衣缽傳給誰。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個飽學高僧,他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 [揭示中國茶道的內涵與禪語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