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我國是最早的農耕發達國家之一,先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十分重視天時的作用。《韓非子》中說道:“非天時,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穗。”北魏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也提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天時對農業生產起著重要的作用。 那么,“天”是什么呢?按現代的說法,“天”指的是宇宙和地球表面的大氣層。大氣層中出現的種種氣象現象,陰晴冷暖、雨雪風霜,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 比如,今年五谷豐收,我們說“老天爺幫了忙”;要是減產歉收,我們就說“老天不開眼”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詳情]
中國傳統文化在24節氣中知道多少?
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分享小故事:傳奇的節氣神是“雷球”。傳說雷是一只大鳥,隨時隨地都有鐵錐。換句話說,他用圓錐錘打雷聲,喚醒大地上的一切,人們知道春天來了。廣東民俗傳說,邪靈之一白虎當天也出來覓食,為了平安,人們在恐懼日也向白虎獻祭。24節氣表示太陽在黃道上各移動15的位置。中國在上調的時候發展到了4節氣,鑄造的時候發展到了8個。秦漢之間完全決定了24個節氣。公元前104年正式列入《太初歷》。中國古代人在沒有任何科學技術儀器的情況下,在公元前測量了太陽 [中國傳統文化在24節氣中知道多少?詳情]